当前位置: 首页 >地矿文化>经验交流

张掖“乌江贡米”的地质之迷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尹 政发布日期:2019-03-11 08:26:32点击量:字号:[大][中][小]

        五谷,主要是指稻、黍、稷、麦、菽这五种谷物。几千年来,五谷成为我们日常主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五谷既是决定温饱的关键,又是养身康健的主食。五谷当中,稻米为首,中国是水稻的故乡,主产区在江南,曾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在农业的国度,能种水稻的地方,多为鱼米之乡,是富庶文明的代名词。张掖乌江大米的种植始于唐代武则天时代,种植区主要在甘州区乌江镇一带,由于生长周期长,且个大粒长,颗粒饱满,洁白纯正,晶莹剔透,米香浓郁,品质优良,清朝时曾列为贡米供应皇宫御用,所以乌江大米又称"乌江贡米"。

       金秋十月,甘州城北部,微风吹过黑河沿岸,千亩稻田荡起层层金黄色的波浪,散发出的阵阵香味让人神清气爽,联合收割机“轰轰”作响,往来穿梭,卷起阵阵稻浪,场面如一幅壮观的田园画卷,让外地来张掖的旅客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乌江贡米是传统农业的代表,是甘州水稻的灵魂,“乌江稻浪”曾为甘州八景之一。明代诗人郭绅《观刈稻》诗云:“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诗人把笔触深入到了甘州最美丽的深处,给世人展现出了一个水云相接、稻熟穗香的甘州,生动描述了古甘州稻米丰收、田家安居乐业的景象。民国诗人罗家伦有《咏五云楼》诗:“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是对甘州地理生态环境的生动描述,是古甘州塞外水乡的真实写照,而古甘州乌江镇则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走近这块土地,你会看到这里两山夹峙,河流遍布,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是一块苍天厚爱的绿洲沃土,“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是其经典写照。甘州区所辖乌江镇位于黑河中游,从东到西沿黑河分布,地势低洼,河汊密布,水草丰茂,紧依张掖国家级湿地,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所谓宝地自有美产,斯地美产即为“乌江大米”。

       据当地老人回忆,传统的乌江大米口感非常好,“煮成的米饭一粒一粒互不粘连,熬一顿稀饭,满屋子都是米香味”。

       我们的先祖数千年来围绕图温饱、谋生存的主线,始终走在优化汰选食物的道路上,追求食物量大质优是终极目标,而凡能进化传承的品种,必是物竞天择的珍品。在我国,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很多,但能成为“贡米”种植地的还是有限,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地区。那么,甘州区乌江镇盛产的稻米能成为封建王朝皇家御膳房的上等美味,能成为百姓舌尖上的乡愁,能在中国万千稻米品种中脱颖而出被国家有关部门冠名为“中华老字号”产品,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难理解,“乌江贡米”之美应该缘于该地的地理地质条件。

       首先是该区域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灌溉条件良好。河西走廊南部为连绵的祁连山,祁连山的冰雪水孕育的了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黑河出莺落峡口后,流经甘州区,除部分灌溉渠系引流后,大部分沿主河道流淌,小股则渗入地下形成潜流。乌江镇一带地势较低,海拔在1412米-1500米之间,是全区六大泉水溢出带之一,黑河潜流至乌江,以泉水形式大量涌出,在森林公园、路家老湾、黑水国遗址、东湖村等地带汇聚形成数条溪流,引流至广大的贡米种植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而这些涌出地表的冰泉之水,由于长时间潜流在地下,受地层的溶滤作用,水质优良,在径流中又溶解了岩石中较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据地勘单位采样分析,泉水多以重碳酸盐型为主,矿化度每升达0.50克左右,锶含量可达每升0.50毫克以上,且富含偏硅酸,达到了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指标,且符合农业灌溉水的标准,适宜水稻种植。

       第二是利于生产的土壤环境。乌江是一块因水而生的福地,水润之处皆为湿地,占其全境三分之二,湿地表层分布有较厚的腐殖质。土壤类型多为草甸土、潮土、溪淤土,土壤颜色黄中透着黝黑,黏稠而不失疏松,水分充足,质地松软,透气性好,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发育,总含盐量小于0.3%,pH值在5.5—7.5之间,土层厚度大于0.5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0.3%,并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保证了水稻的稳定生长和各种养分的需求。据科研单位土壤化学分析,这里的硒元素含量高出正常值的2倍,为河西走廊富硒地带,是优质农产品绝佳的生产地,面积约有8000亩,多在平原村、东湖村地带,适宜水稻生长。有关权威检测机构对乌江镇目前引进种植的国内其他大米品种进行了检测,发现同一品种的大米,在乌江种植后,其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均比其他地区要高出许多,尤其是人体所需的硒含量要高出好几倍。

       第三是光热资源丰富。甘州区乌江镇地处北纬38度30分左右,年平均气温6~8℃,光照时间足,昼夜温差大, 4~10月日均温差在13.4~18.2℃之间。乌江水稻生长周期180天,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是南方普通大米的两倍,有利于营养成份的积累,使稻米直链淀粉降低,有机干物质增多,成饭后可不佐菜肴,而香气四溢。

       第四是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甘州区所处的河西走廊为南北两山夹峙的狭长通道,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外来物种与病毒不易入侵,使得水稻品种纯良;全年气候干燥,相对湿度小,利于大米储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病虫害少;乌江水下土壤中天然肥料充足,不需要施用化肥农药,为天然绿色环保食品。

       “乌江贡米”兼具以上四者,在全国产稻区绝无仅有,足见其金贵。汉代刘向在《宴子使楚》中记述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万物都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给予农作物的影响也是决定性的。张掖自古就有“金张掖、米粮川”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市境内植种的玉米、小米、小枣、大蒜、卷心大白菜、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油菜籽、中药材、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驰名全国,究其原因“水土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