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矿文化>经验交流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心得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王春磊 发布日期:2019-07-03 16:01:15点击量:字号:[大][中][小]

        2019年6月17至20日,我参加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山东青岛举办的《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培训班。

        该培训班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组织,目的是“为了统一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方法,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从而提升项目成果质量”。培训班邀请了国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方面的权威专家授课,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曹晓娟博士主讲的《地质遗迹调查规范解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董颖主任主讲的《地质文化村建设指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季雁南主讲的《地质遗迹调查数据库建设与编图》、河南省地矿局教授级高工张忠慧主讲的《如何识别地质遗迹—地貌和岩性》、中国地调局岩溶所张远海研究员主讲的《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技术要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欧强老师主讲的《中国前寒武和古生代重要化石产地》、河北地质大学季强老师主讲的《中国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研究现状》、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袁西龙高工主讲的《青岛马山地质遗迹概况》。

        出席培训班开幕式的有中国地调局水环部领导、青岛市自然资源局领导、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领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相关专家。室内授课结束后,培训班还安排了实地考察青岛马山国家地质公园,马山山体含有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等丰富的地质遗迹,约为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凝固而成。地质遗迹丰富、独特,有较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培训结束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为每位学员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要求每个参会单位选派一名代表就培训心得和建议做了发言。我代表甘肃省地矿局水勘院从甘肃省地质遗迹工作现状、水工环地勘队伍从事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优劣势和本次培训的感受和收获进行了发言。

        一、甘肃省地质遗迹工作现状

        目前甘肃全省拥有2家世界地质公园、10家国家地质公园和24家省级地质公园。2015年完成了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实施、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的“地质调查局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西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甘肃)——甘肃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报告”。另外目前甘肃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区正在开展“甘肃省深度贫困县区地质环境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我院承担了其中的10个县区。针对这批项目,甘肃省参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0303-2017)制定了《甘肃省地质环境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技术要求》中规定,本次地质环境资源调查对象以地质遗迹为主,以观赏石、绿色矿山和农业景观为辅,以其他人文、自然景观为补充。成果报告将服务于全省的脱贫攻坚任务。

        二、水工环地勘队伍从事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优劣势

        目前地方上的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归口管理部门为原国土资源厅环境处和现在的林草局,因此地方上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队伍主要为环境处的技术支撑单位和各省的水工环地勘队伍。水工环地勘队伍从事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有以下优势:一是水工环地勘队伍和地方政府联系多、沟通协调方便,利于该工作的开展;二是地质遗迹中一些水体景观、地质灾害等遗迹为各水工环地勘队伍的主业和优势,具有较强的实力;三是地矿队伍具有传统的“地质三光荣”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能够胜任复杂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工作。同时由于人才结构和专业局限性,水工环地勘队伍从事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也有以下劣势:一是水工环地质工作者的基础地质知识相对于矿产地质和基础地质工作者有所欠缺,尤其是对古生物、标准地层等的认识不到位,对该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二是缺少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地质公园申报和规划、地质博物馆布展设计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三、本次培训的感受和收获

        本人认为外出参加各种培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完成某个项目而学习具体的工作方法,短短的几天时间,授课内容不可能做到如此全面和具体,学员也不可能学到太多的细节技巧。参加外出培训的主要目的应该在于开拓视野、发散思维,在于认识一批行业大咖,学习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理念,一旦遇到问题之后能有目的的请教。基于以上认识,通过本次培训,我有以下三点收获:一是对《地质遗迹调查规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曹晓娟博士和季雁南博士讲座中提到的野外调查、数据库建设和编图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以后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二是认识了很多专家大咖,他们中有地质遗迹调查计划国家层面的编制者、有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科普方面的践行者、有古生物方面的专家、有岩溶洞穴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学者都将是我们从事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工作者的良师益友。三是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思路,董颖主任主讲的关于“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相关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地质文化村”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鲜的事物,据了解甘肃省内尚未开展这项工作,仅在浙江、重庆和福建等地进行了试点。我们可以对以往工作过的平山湖地质公园、扎尕那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周边的一些符合条件的村庄进行发掘,择优、适时的申报建设,做出省内的行业特色和模板。